直升机掠过咸腥的海风,向东飞行近300公里后,蔚蓝海平面上终于浮现出此行的目的地——中国石化勘探八号钻井平台。
从高空俯瞰,这座钢铁巨兽如蓝鲸般巍然屹立于碧波之上,又如一座指引航向的灯塔,在风浪中执着探寻着“能源报国”的航路。
平台经理孙龙林介绍,勘探八号是中国石化目前自动化、集成化、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自升式钻井平台,自重1.8万余吨,最大作业水深122米,最大钻井深度10668米,可在零下20至45摄氏度环境下作业,具备抗击16级台风的能力。
自2022年12月投产以来,这颗深海“能源明珠”始终在浪尖上“争第一、创一流”,累计施工超深大位移井22口,成功率100%,总进尺突破十万米。先后荣获上海市“工人先锋号”,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主题劳动“优胜基层队”,上海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石油钻井技术项目银奖,首届上海企业班组管理技能大赛二等奖等多项荣誉。成绩的背后,是技术与勇气的对话,智慧与创新的共鸣,更是一代代海域石油人深海为家、能源报国的赤子之心。
挑战自我:创造作业新纪录
十月的东海,风高浪急。10月15日凌晨,一项新纪录悄然诞生:
某四新项目开发井以“高钻速、零事故、短周期”的优异表现,创下海域表层17-1/2″井眼最快进尺纪录,平均机械钻速达212.67米/小时,较此前由勘八自身保持的191米/小时再进一步。
“纪录,就是用来超越的。”钻井队长汤建平语气坚定。
成绩绝非偶然。它源自团队的高效协同,更得益于技术突破带来的“加速度”。走进中央控制室,显示屏上各种数据流实时更新,转速、悬重、扭矩、泵压、泥浆排量……任何细微异常都逃不过这套系统的“火眼金睛”。
“以前靠经验,现在靠数据。”平台总监王泽指着屏幕介绍,“这套国产定向钻井系统,就像给钻头装上智慧导航,让钻杆如绣花针般在岩层中精准穿行,既能实现井眼轨迹的精准控制,提升效率,也能保障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精度。”
创新突破,如浪花中飞出的捷报。仅今年1至10月,勘探八号已8次刷新作业纪录。其中:
——NB31-1-A2P1和NB31-1-A4P1两口姊妹井,下13-3/8"套管时,分别达30.76根/小时、30.05根/小时,较东海最快纪录27.67根/小时,分别提速20.02%、17.25%,创下最快施工记录。
——NB19-6-A20井,刷新东海6500-7000米钻井周期最短纪录。
——NB31-1开发项目5口井,打桩总工期较计划提速35%。
——NB31-1-A7H井,刷新国内海域5500-6000米钻井周期最快纪录,成为项目的里程碑,获评服务质量优秀奖。
甲方在感谢信中写道:“勘探八号不仅是乙方作业平台,更是难得的技术伙伴。”在某大型气田关键井作业中,原定工期65天,勘八凭借过硬技术与高效协作,提前18天完成任务,为甲方节省成本超过500万元,荣获“卓越合作团队奖”,累计获得合同外专项奖励120万元。
细细探寻,在打造优快钻井样板中,勘探八号走过的每一步,都离不开新工艺、新技术的强大支撑。
安全为天:织密长效“防护网”
“曹艳伟、戚永洲、赵洪欣,你们三位是本月的安全标兵。”10月23日清晨,不少员工在前往食堂途中,驻足于刚刚更新的“隐患猎手榜”前,认真查看。
油气勘探行业,安全生产始终是重中之重,尤其是在风高浪急的海洋环境中,更容不得丝毫懈怠。勘探八号自组建以来,始终将“安全是一寸不让的政治责任”贯穿于生产全链条,坚持“理念铸魂、制度固本、科技强安、文化聚力”,持续筑牢安全根基。截至2025年10月31日,平台安全生产记录已突破1170天,在国内50余座中深海钻井平台中,两次获得设备使用率亚军。
理念铸魂,让安全意识入脑入心。勘八平台以高频次、场景化的活动推动安全理念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每日班前会锁定当日作业风险,通过“案例剖析+规程解读”强化认知;每月开展两次岗位练兵,围绕设备操作、风险识别等核心技能组织实操考核,不合格者一律“回炉再造”;每季举行全流程应急演练,模拟井喷、火灾等极端状况,确保全员熟练掌握应急处置流程,大力营造“人人讲安全、事事为安全、时时保安全”的浓厚氛围。
制度固本,激活全员安全动能。平台打破“安全仅靠安全员”的旧观念,制定《全员安全责任清单》,将职责精准分解至每个岗位,实现“岗岗有责、人人尽责”。同时,创新推行“隐患猎手榜”与“红黑榜”制度:员工主动发现隐患直接与绩效薪酬、评优评先挂钩;违规操作者则被扣除相应积分并接受强制培训。此举彻底激发了员工“我要安全、我会安全、我能安全”的内生动力。
科技强安,为安全装上“智慧大脑”。面对复杂隐蔽的作业风险,勘探八号持续加大科技赋能力度。在生产区、储油区等关键区域布设智能监控摄像头,实时监控未佩戴安全帽、违章操作等行为;为核心设备加装振动、温度传感器,数据实时回传中控系统,异常波动即时预警,实现了设备故障的早期干预。此外,还引入VR安全培训系统,模拟高空作业、有毒气体泄漏等险情,通过沉浸式体验提升员工应急处置能力,有效破解了传统培训“实操差、难落地”的困境。
文化聚力,筑牢思想防线。在勘八,安全不仅是一套制度,更是一种文化。从平台经理到一线员工,每个人都是安全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。长期的海上工作,让员工之间形成了高度的默契与信任,彼此提醒、相互监督已成为一种思想与行为自觉。这种浸润于日常的安全文化,成为勘探八号在风浪中稳健前行的深厚底蕴。
绿色为诺:不负沧海一片蓝
“奉献绿色能源,保护蓝色海洋”,是勘探八号全体员工的共同誓言。为实现这一承诺,平台投入大量人力、物力,将先进环保设施引入到系统建设中,以硬核技术与精细管理筑起了一道“绿色屏障”。
“向深海要能源,不给大海留负担”,这是勘八人坚守的铁律。在机械甲板一隅,HSE监督雷雨凡指着一个灰色罐体介绍:“这是含油废水深度处理装置,罐里的每一滴水,都要经过气浮+过滤+膜分离三级工艺,处理后的水质优于国标50%,可用于冲洗甲板、浇灌花草。”
该系统自投用以来,已累计处理含油废水近十万立方米,全部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,未对海域造成丝毫污染。
春季是东海鱼类产卵的黄金期,平台会主动调整作业时间,为海洋生物“让路”;甲板边缘的防鸟撞警示灯与声波驱鸟器,日夜守护迁徙的海鸟;就连员工的生活垃圾,也分类装袋,由补给船运回陆地处理。
“在平台上,连一个塑料瓶都不能掉进海里。”海事师王敏边说边翻开了厚厚的《环保监测日志》,里面详实纪录着海水水质、海洋生物观测数据等信息,字里行间尽是对大海的敬畏。他说:“我们要让这颗能源明珠,成为大海的好朋友。”
精神传承:峰谷浪尖写忠诚
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”,而勘八人却以自身行动将其改写成了“铁打的兵”。这是一代代海域石油人“能源报国”的血脉传承,是“深海找油”续力奔跑。
这支队伍虽组建仅有3年,但100名员工中,平台工作超10年的有81人,超15年的有54人,超过20年的有33人。平台经理孙龙林更是在五座平台上累计坚守超过了30年,每年驻守平台的时间超过了200天,被年轻员工亲切的称为“平台祖师爷”。
设备组长胡圣晖每日两次巡检雷打不动。他的胶鞋踏过甲板防滑纹,穿梭于配电间、机舱、泵房、泥浆池、悬臂梁大厅等十余处设备点,登高就低,细细察看。一次巡检需要两个多小时,常常是大汗淋漓。他说:“勘八是我兄弟,只有照顾好它,它才能运行顺畅。设备再先进,也离不开人的‘望闻问切’。”
每晚七点的“亲情时间”,是平台最温暖的时刻。胡圣晖坦言:“这些年亏欠家庭太多。”大女儿出生时,他正接手勘七;小女儿出生时,正值疫情,妻子剖腹产,他也只陪护了半个月便奔赴了勘八平台。提及家庭,话语间满是愧疚,但一说到这个团队,又是满脸的自豪。
机械师许长江是2023年入职的大学生,初上平台时心理落差有些大,一度产生过放弃这份工作的念头。胡圣晖带着他到甲板上散步时,指着海中星罗棋布的石油平台说:“石油人哪一个不是抛家舍业,我们多扛一份责任,岸上就多一份温暖。”
从此,小许潜心学习,从设备巡检到设施维修,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机械师。他的脚步,也愈来愈像师傅一样稳健有力。
在勘八,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。员工们黧黑的脸庞、布满老茧的大手、浸着机油的指甲、磨破的高筒胶鞋,都是他们共同的印记。谈起这些,他们总是笑一笑:“多打几口高产井,多建几个大气田,一切都值了,老了也有和孩子吹牛的资本。”
平台经理孙龙林表示,尽管勘八成绩斐然,已跻身甲级资质行列,但仍是一个刚满3岁的“新兵”。未来,团队将瞄准“装备、技术、管理、队伍”四个一流,持续提速提效,将“每一寸进尺都是承诺”写在大海上,为海域油气大发展、大突破展现硬核担当。
离别时回望勘探八号,视野中渐渐缩小为大海深处的一簇微光,但比来时更感厚重。在这里,勘八人技术创新突破的是纪录,绿色守护留住的是蔚蓝,而石油人的奉献与坚守,始终是铸就“深海铁军”的精神血脉。他们在大海深处刻下能源的诗行,只为照亮万家灯火里的“美丽中国”。




